Quantcast
Channel: 名家访谈
Browsing all 10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刘墉:当一个励志作家有多难

刘墉的座右铭是“超越自己”,他说:“当你看到更高的山头,就要勇于从这个山头走下来。”

View Article


台湾作家“家国情怀”成主题

■张 杰 台湾作家家国情怀成主题 齐邦媛在台湾地区从事文学教育、研究、推广中文作品外译,贡献甚大,是非常受敬重的一位学者前辈,弟子门生以及出版界,多恭称她为齐先生。 在中国台湾地区,近十多年来,还有不少主题为个人史及家国情怀的文学杰作,如有台

View Article


《凡俗雅韵》自序

戴永夏 《凡俗雅韵》自序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象,它包括民间流行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人生礼仪和传统信仰等。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既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又保

View Article

孤独与梦想――诗人王永华琐记

■文 浪(湖北) 孤独与梦想 诗人王永华琐记 中国的诗走过了漫长的痛苦岁月,中国的诗人也在诗与真的道路上求索与徘徊。诗是宇宙的至尊,我身边的诗人王永华如是说。并在探索与追求的艰苦创作道路上孜孜以求。以前的一些年我读过他的三部诗集,并为其中的一

View Article

山 水 夏 庄

■王毅人(浙江) 山 水 夏 庄 夏庄因庄主姓夏名青而起其名,颇有诗意。夏庄位于竹乡安吉天荒坪镇境内,是安吉唯一的一家五星级农家乐,湖州市十佳精品农家乐,浙江省三十佳经营户,在当今休闲度假旅游的新潮中,鹤立鸡群,唯其独尊。 初秋时节,风轻云淡。

View Article


梁晓声:为什么我们对平凡的人生深怀恐惧?

如果在三十岁以前,最迟在三十五岁以前,我还不能使自己脱离平凡,那么我就自杀。 可什么又是不平凡呢? 比如所有那些成功人士。 具体说来。 就是,起码要有自己的房、自己的车,起码要成为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吧?还起码要有一笔数目可观的存款吧? 要有什么

View Article

莫言:我欠平凹一顿饭

平凹真去接我了,他骑自行车去接我,举了一个皮包,皮包上写了两个字――“莫言”,到处问,却没人回答他。

View Article

莫言:中国现在的反腐力度超过了我的想象

反腐败是一场伟大的战役。写好反腐题材的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这是一个作家对社会最好的回报。新的一年,让我们一起走近莫言,倾听他的“反腐观察”。

View Article


木心:那个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

难得有一位渺小的伟人,在肮脏的世界上,干净地活了几十年。

View Article


余秀华:谁的阳光力量?谁的苦难鸡汤?

余秀华为什么会一夜爆红?她的诗歌、身份与经历,刊物对她的推介,网友对其人其诗的评价等,都从不同角度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答案。

View Article

余华:我们都是病人 社会的不平衡刺激我写作

我没有找到答案,写书的过程就是寻找答案,但答案是找不到的。

View Article

王小波真的特立独行吗?

王小波去世多年后,其妻李银河交往了一位变性者,称被大侠抱着王小波的书追的。王小波的书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异数,可王小波的意义不在于特立独行,而在于人性的正常。

View Article

李敬泽:作家都是活雷锋

这个忠告送给所有想要投入写作的人,那就是要小心自己变成药渣。别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别在搞不清目的的情况下,别在没做好要为写作付出生命中最好的东西的时候,就干上这一行。所以,我从来不劝人家写作,我总是说,你想好了没有?如果没想好最好别干。

View Article


于丹:聚焦年轻群体,打破消费与文化的断层

北京目前的文化消费状况是怎样的?参与文化消费季活动的群体有怎样的特征?文化消费活动主要面临什么问题?怎样有效宣传文化消费活动实现文化消费?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于丹教授为我们做深入解读。

View Article

贾平凹:新闻进入文学很正常 近百年中国很荒诞

“贾平凹的字画比他写书赚钱”是个流传很广的传言。贾平凹的说法是:反腐之后,上门求字画的少了很多,“也才领悟到:原来,从前购买他字画的人,根本就不是为了收藏。

View Article


路遥:人要对自己残酷一点

有时要对自己残酷一点。应该认识到,如果不能重新投入严峻的牛马般的劳动,无论作为作家还是作为一个人,你真正的生命也就将终结。

View Article

王朔:我的人生观里没有为文学献身的意思

那时候我也不知道什么叫好,我只知道什么叫寒碜,你就躲着寒碜写,别写得特恶心就行了,我写作就这么一个标准。现在我也不敢说我知道什么叫好,不过对一个事情我现在会有两三面的看法,事情没那么简单。

View Article


冯骥才:今天是抓住传统的最后机会

观察一个人或一个民族是否有文化,主要看它是否有一种精神立在那里。

View Article

习近平:我是黄土地的儿子

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们影晌是相当深的,形成了一种情结叫“黄土情结”。

View Article

纪念:朱光潜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View Article
Browsing all 10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